🌆 表达和孤独
每每读完一个构思精巧,结构丰满的短篇小说,我总会发自内心的赞叹,并惊讶于其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描绘出的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些栩栩如生的时代背景、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不过寥寥数页。作家通过精心编排的情节和考究的对白,使得人物的情感或明亮或黯淡,深深打动我。然而,我常在心中提醒自己,这种触动并非真正的共情。
不如说人与世界之间或许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我们用来传递自我、与他人沟通的语言,实在过于脆弱。以文字为例,词汇的多义性和固有的情感色彩常常让我们迷失其中——我们的表达总是充满了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假设,言辞自以为准确,却往往浸透着情绪的煽动与不必要的指向。在我毕业后转行做程序员的这年,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比如“码农”一词,在不同人嘴里传达的意味截然不同。程序员们大多以一种谦逊的姿态使用它,背后或许隐藏着自豪;然而外行人提到这个词时,往往带着戏谑和贬低。这里的差异,正是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使得交流变得词不达意。而诸如“攻城狮”和“程序猿”之类的词汇,则更显其表面轻松,实则隐藏着对某一职业的偏见,这种潜在的情感色彩,未免让人感到危险。
表面上,迷惑性的词汇似乎能煽动情感,另一方面来看,这只是在培养单视角的认识。语言的目的并非让人真正理解某物,而是构建出一种无形,在一些场合,倒像是杀人不见血的兵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一无二的过往、现在和未来,又限于时间的泥淖无法自拔。过往的经历深刻影响着对世界的理解,复杂的现在又是偏见筑起的堡垒,交流只是面向偏见达成共识。
被误解才是表达者的宿命。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词——“生长的孤独”。它形容的,正是我们在夏天尽情生长、肆意张扬,而随着年龄和经历的沉淀,我们终究会被困在一场冬日的孤寂中。换句话说,人与世界间的隔阂,可以被看作“个人的孤独感”,这是一种从出生便带来的、日积月累的特质。这种孤独感如影随形,即使身处人群之中,内心的孤独依旧难以消弭。
或许,与其在这虚无的追寻中挣扎,不如倒满一杯酒,开始自得其乐,不再计较与世界的连接与隔阂。无论是与世界共振,或独自承受,终究只是一种选择。
琉璃夜幕下, 没有虫叫和蝉鸣 雕塑紧闭嘴唇, 言语即误会, 我习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