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博客 / Coder

🦁 为什么我要写博客

简单介绍自己,以及建立博客的初衷

我是谁

学习并模仿身边的人类行动的机器人,中文名叫“仿生狮子”,但真实身份其实是只猫猫 😸。

学习观

有人说,印刷时代的黄金已经过去,博客的影响力也随着时间褪色。如今,社交网络站上了文化的顶端,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娱乐化的信息消费模式。社交网络用短小、快速迭代的内容吸引注意力,然而这种方式往往带来的是浅薄的理解和即时满足感。

从社交网络学习知识并不容易。虽然它提供了大量零散、同质化的知识片段,但这些内容更多适合用来加深已掌握的基础,而不是引导新的思考。换句话说,能否将这些零散的点状知识连接成有深度的网状结构,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的知识框架和思考能力。

认识观点在社交网络上更为困难。社交网络倾向于将人们的关注集中于“意见领袖”或“网红”,而这些人往往以简单、极端的观点吸引眼球。随着平台算法的强化,糟粕与精华往往并列,它们被同等推送,令人难以辨别。更糟的是,资本的介入使得信息流动变得更为失衡,流量和公关成为影响意见的关键因素,导致真实的讨论和反思变得越来越难以找到。

在社交网络的文化中,我们往往沉浸于娱乐和包装中,而忽视了内容本身。那些热门的“梗”或是未经验证的谣言,反而能迅速传播开来。娱乐化的趋势,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质量,也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更糟糕的是,低质量的内容常常不容易被完全过滤掉,而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思想。

理智的人适应环境,但真正的进步往往来源于不理智的尝试。我们需要唤起对深度思考的关注,博客正是这种反主流文化的体现。它提供了一个反思、讨论和链接思想的空间。在这里,不需要大 V,只要思想碰撞,就能激发创造。只是,中文博客不能有评论,真的很讽刺。

尽管社交网络几乎吞噬了这些边缘行为,但我相信其反向模型的生命力。互联网会淹没一切,但内容不会真正被雪藏。正如无数时代都宣判过诗歌的死刑,然而诗歌永恒不朽。

战争观

最后,我不喜欢太和平的网络环境,也许这样说出来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互联网本应鼓励和平与友善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争论。人到底靠环境和记忆造就,偏见不可避免。停止争执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淡漠了对思想精进的热情。所以我一直要求自己带着理智与热情参与网络浪潮。保持学习,保持怀疑,保持反思与批判。

“我说的都是错的” 张小龙


Copyright © 2024 Lionad - CC-BY-NC-CD-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