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要写博客
我是谁
学习并模仿身边的人类行动的机器人,中文名叫“仿生狮子”,但真实身份其实是只猫猫 😸。
讨厌社交网络
人们说,印刷的黄金时代已经消失,博客的影响力也一去不返;昔日属于阅读的荣光,在社交网络的铁骑突进中,消失的一干二净。身处食物链的顶端,大众选择了社交网络,这是文化的迁移与演进,是社交网络的成功之处。它娱乐化——用简短与迭代的信息,吸引注意力,用那些简单的、娱乐的、嚼烂的、易消化的东西,填充大脑——所以浅薄。
从社交网络中学习知识,并不容易:社交网络中海量、零碎、同质的片段对开阔视野有所帮助,但这需要建立在知识骨架本身就牢固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如何把点状知识汇聚成网状结构还得依靠个人能力。
从社交网络中认识观点,更只能说艰难:社交网络只承认“神”,“神”能代替人们进行思考。且不说所有人都心存偏见,只能提供相对正确的观点。随着马太效应在社交网络中越显威力,糟粕会和精华同样吸引注意力。何况当资本可以用作公关、操纵流量的筹码时,网络环境的下限只会不断探底。“热搜榜”的存在便体现了这种无可奈何的悲哀。
当沉浸于顶尖的设计,往往不会注意到设计本身——令人寒心的是,沉浸于娱乐化的包装中亦是如此!所有人都不会注意到梗文化的形成或是谣言的出处,越是娱乐化的产品反而反响越好。这使得社交网络中的内容颇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倾向。更糟糕的是,对低质量内容视若无睹并不一定是有效策略。意志和自律只能过滤哪些明显蹩脚的内容,而潜意识中,你看过的所有内容,最终都会参与你的决策。
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赖那些该死的不理智。当下最要紧的是唤起对思考能力的关注。我们需要一些反主流的东西来进行强调,而博客,正巧就是这种在主流中的逆行,是反社交网络的最鲜明的态度。它提供了反思、讨论和链接的土壤,这里没有大V,只要两个人思想相近,便能碰撞出火花。
我坚信,始终会有人投入到反社交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来。尽管社交网络快要把这些边缘行为淹没了,但它的确生命力顽强;正如无数时代都宣判过诗歌的死刑,然而诗歌永恒不朽。
战争观
我不喜欢太和平的网络环境,也许这样说出来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互联网鼓励人们创造和平与友善的交流环境,这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停止争执。人说到底是由环境和记忆造就的,思想不可能脱离偏见,这也注定了观点一定会碰撞。停止争执不仅意味着不能解决问题,它还淡漠了对思想精进的热情,忽视了进步往往伴随摩擦。所以我一直要求自己带着自己理智热性参与网络的浪潮中,保持学习、保持怀疑、保持反思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