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s

🌆 表达和孤独

被误解才是表达者的宿命

每每读完一个构思精巧,结构丰满的短篇小说,我总会发自内心的赞叹,并惊讶于其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描绘出的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着栩栩如生的时代背景、跃然于纸上的人物形象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过寥寥数页,顶多几十页的文字表达中,有些作者就能勾勒出一个惟妙惟肖的世界,甚至连情感的表达也毫不含糊。通过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和考究的对白,其中人物总能以或元气或悲伤等各式情感打动我。不过,另一方面我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这不是真正的共情。

还不如说人与世界间没有真正的理解。

我们选择用于表达自我以传递到他人的介质太孱弱了。以文字举例,就词汇的多义性和其固有的情感色彩而言,我们总是迷失其中——我们的表达总是充满个人价值观倾向的前提假设,自以为是的恰如其义的词汇表达和或显多余的情绪煽动。在我毕业工作打代码的这年里,我发现“码农”一词,在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含义却大有不同。程序员们大多心怀谦虚(谦虚背后是骄傲的大山)说出这个词时,外行人说来却总是带着贬损取笑的意味,这是个人价值观取向不同带来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却词不达意的结果。而另一些词汇如“攻城狮”、“程序猿”则更能说明只是为了追求词语的顺口,表达者却可以将具有情感色彩的偏见强加到某种职业之上的危险之处了。

表面上看起来人们可以使用充满迷惑性的词汇煽动他人达到传递情感的作用,但这只是在培养一种偏见;目的不是让别人理解,只是用文字铸造杀人不见血的武器。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当属“自由”一词了,应该所有人都能发现我们口中的“自由”和南面某些人口中的“自由”确实不是同一种东西。背景不同,立场不同,生活不同,所思所想不同的人,能在一起愉快交流,可能真是个笑话。就连相亲市场中,三观不合早找下家的道理都无人不懂,可是放眼更高层面——表达自我的层面——却鲜有人有这样的觉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一无二的过往、当下和未来,我们受“过往”也就是个人经历的影响颇深,以至于人之间的交流像是在交织地球表面的航空网——在其中出现飞机相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人们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他物。

被误解才是表达者的宿命。

想起这句话的同时,我又想起另外一个词,叫做“生长的孤独”,说的便是肆意在夏天生长的我们,随着年龄与经历的增长总会被困在不被理解的寒冬。换句话说,人与世界间不存在互相理解的这种状态,也可以描绘为“个人的孤独感”,这是“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的一种与生俱来且日积月累的特质,是只要个人存在便毁不灭杀不尽的感受。

还不如满上一杯酒,开始自娱自乐,管他沉浮在与世界相通还是孤独之中。

琉璃夜幕下,
没有虫叫和蝉鸣
雕塑紧闭嘴唇,
言语即误会,
我习惯沉默。

Copyright © 2024 Lionad - CC-BY-NC-CD-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