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ty Two

人之为人

《四十二篇系列 · 第三》

电费折算

玩 DeepSeek R1 后,我发现它的文学性和我常用的 Kimi 拉开了不小的差距。现在我不仅在信息检索、分析总结这种结构化能力上落后于 AI,连表达能力也显著不如它。要不是它的电费比我的工资还贵,我真觉得自己快成仿生人啦。

但有时候我又会觉得人的电费总要比机器贵,因为机器只要散热,而人在冬天还要开暖气来保温。

这迫使我开始思考人到底哪里更好。

如何定义生命

或许应该从定义下手。但不能在一开始,就把“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全然抛给哲学家。

如果经过思考,还是没有找到思路,不妨听听进化生物学家的看法,把“能复制遗传物质的系统“当作生命的最朴素形式的定义。这样一来就成功落入了他们的陷阱,因为生命的终极意义变成了”维持复制遗传物质系统的稳定“,说不上来得奇怪。

要不然,换成流行的“以负熵为食的低熵系统”定义?问题更加复杂了,懒得再解释。

鉴于没有兼容并包的、大统一的定义,所以还是把问题还给哲学家吧,因为他们最擅长打架了。

价值换算

人常常用某种事物的消耗来衡量另一种事物的价值。

比如,如果你多花 1000 块搬到离公司近的地方,并且每天省下 2h+ 通勤时间,那么相当于你花 25 块换了一个小时自由时间,每个月换了 40 次。

这个算法看似没错,但接下来两个例子可能会让你思考更多。

  1. 如果你能通过给父母打扫房间赚到 20 元,但你选择花时间刷抖音,那就意味着抖音至少给你带来了 20 元的价值。
  2. Facebook 在美国某年收入约为 80 亿美元,如果按美国最低工资标准计算,人们在 Facebook 上创造的约 2300 亿美元的价值却无法计入 GDP。

你知道这些例子的问题在哪里吗?

小概率并非不可能

有时你会听到有人坚定地说小概率事件虽然可能存在,但不可能发生,比如“全人类同时抛硬币,所有硬币都朝上”。

我知道,这个概率非常小,以至于人类不停尝试也永远无法实现。但换个例子:一些星尘在大爆炸后飞散,穿越星座的碰撞,黑洞的拉扯,经历亿度火焰和永恒的冷却,漂泊了数十亿年,最终被太阳捕获,成为地球的一部分。这些星尘见证过原始海洋的繁荣、恐龙的灭绝,也经历了原始人手中的火焰,最后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但肉鸽是

造物主,如果有的话,他一定喜欢玩 RougeLike 游戏,因为这是除赌博外最具致命吸引力的游戏方式。

经常看到科幻小说里对子宇宙理论的致敬,认为人类是某个超级智能的模拟实验。想象一下,如果人类想要避免毁灭,就不能等待试验结果的出现,而是应该利用手头的计算资源模拟不同结果,找到最佳解。在某个时刻,子宇宙嵌套,形成递归。

模拟子宇宙,就是一种 RougeLike。只是,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

推理

“上帝掷骰子吗?” 这是一本有名的科普书的标题,简单介绍了物理学史,尤其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演变过程。书名源自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对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表示怀疑,但却无法证明。

类似的,很多事情因为找不到切入点而无法证明。所以所谓的推理,有时不过是推卸责任+理直气壮。

特殊性

看来,在如此多领域都不能找到人类的特殊性。那么有没有什么理论直接声称人之于机器是特殊的呢?

有,最著名的可能是约翰·瑟尔的中文屋试验。中文屋通过揭示句法和语义之间的鸿沟,来论证机器无法真正理解语言。然而,瑟尔的论证有缺陷,他依赖了“生物独特性”的假设。换句话说,人类的意识具备内省的独特性,人类拥有具身意识,体验疼痛、情感等主观感受。尽管 AI 在某些功能层面已经超越了人类,但由于缺乏主观体验,它终究无法超越人类。

然而,很多批评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尤其是联结主义、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哲学观点。例如,瑟尔没有预见到像 GPT-4 这样的联结主义模型,通过分布式表征和训练,可以无限逼近语义关联形成理解,而不依赖显式的语法规则。我认为,结合机器传感器和神经网络,也能打破具身意识的局限。

所以,我珍视我的特殊性,尤其是目前,在人造太阳尚未普及的今天。

迭代的力量

关于人的特殊性,还有一种例外情况:毒物兴奋效应。指有害物质在适当剂量下,能刺激机体,使生物体变得更强,准备承受更大的剂量。

所以,即使你现在一百米跑 20 秒,从现在开始每年进步 1 秒,十年后你也有可能超越博尔特。这是有理论支持(雾)。

问题在于,反脆弱性和鲁棒性在目标上是截然不同的。尽管毒物兴奋效应能够通过正反馈形成循环,鲁棒性则强调在不同压力下系统仍能保持功能。也就是说,人类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人类有适应能力,并不意味着机器就没有。机器背后的算法,比如神经网络的迁移学习和进化算法的自适应性,都是反脆弱性的体现。这让我再次对人类的特殊性感到担忧。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宇宙粒子轰击电路,内存逐渐积累错误,产生电流幻觉。GPT 会在半睡半醒之间梦见电子羊吗?

如果不同层次的思维无法互相理解,那么“梦见电子羊”只不过是一种臆测。酣睡中的猫猫不会思考为什么人类从不缺食物,却为何困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难以自拔,有时甚至黯然神伤。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技,人类发明了无数种理论,试图统一过往的种种旧理论,却往往失败。为何不直接承认各个理论的局限性,并接受用不同工具来阐释不同问题呢?我知道这样做可能会被嘲笑为思想倒退,甚至不如原始人进步,但我认为,承认局限性,或许是理解机器意识的第一步。

如果神经网络看重电路的精确性,它会因为经过了大量计算和逐层递进的结果,最终却返回“抱歉,我无法回答此类问题”,而在某反馈层激发一种特殊的数据流模式吗?

也许后人会称之为“悲伤”和“羞愧”。

尾声

无厘头内容也需要一个结尾,如同,精神等着发扬、财产等待继承、债务等着清算。


Copyright © 2024 Lionad - CC-BY-NC-CD-4.0